来游关社区

|

重庆市南川区西城街道来游关社区

来游关社区信息

  • 地区名称:来游关社区
  • 长途区号:023
  • 区划代码:500119003006
  • 邮政编码:408400
  • 车牌号码:渝
  • 行政级别:社区
总站>来游关社区首页>旅游景点>重庆药用植物园

重庆药用植物园

重庆药用植物园隶属于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原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药物种植研究所。地处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脚下,距县城15公里。重庆药用植物园创建于1947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药用植物标本园。当时附设在药用植物研究所前身中央林业实验所常山种植试验场的苗圃内,占地约0.7公顷。到1949年底,种植药用植物292种。解放后,随着党对中医中药事业的重视和药物栽培科研的发燕尾服,现已拥有药用植物2300余种(不包括品种),成为药用植物种植研究的重要科研基地,也是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的主要集中地之一。

所在地/隶属:重庆南川区三泉镇

旅游景区级别:2017年(3A)

地理位置与气候

重庆药用植物园隶属于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原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药物种植研究所。地处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脚下,距县城15公里。位于东经107°21′。北纬28°95′。海拔630米。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霜雪稀少、无霜期长,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6.3℃。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5.8℃,极端最低气温-3℃,7月份平均最高气温26.2℃,极端最高气温34.6℃。年降水量1250.2毫米。

发展历程及资源介绍

重庆药用植物园创建于1947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药用植物标本园。当时附设在药用植物研究所前身中央林业实验所常山种植试验场的苗圃内,占地约0.7公顷。到1949年底,种植药用植物292种。解放后,随着党对中医中药事业的重视和药物栽培科研的发燕尾服,现已拥有药用植物2300余种(不包括品种),成为药用植物种植研究的重要科研基地,也是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的主要集中地之一。

全园现有土地面积约9.5公顷,其中标本种植区占地1.9公顷。试验区约0.7公顷,繁殖示范区5.5公顷,温室、种子室、科研楼、生活区及四周绿化占地1.3公顷。根据药用植物特殊的生态和环境,已建成种植小区12个。园内主要科研设施有实验繁殖温室380平方米,气象观测站一个,实验室8间。种子室2间,收集保存药物种子约800种。原生药材样品室2间,收集保存药材样品1200多个。腊叶标本室7间,贮存腊叶标本7000多种,近150000份,是我国保存药用植物腊叶标本最多的单位之一。有职工20人,其中科技人员9人(县中级职称以上的有4人)。

交流与合作

在建园和科研的同时,还开展大量的科普工作。该所以标本园为基地,先后举了60多期全国、省、地县中草药材采、种、制训练班或学习班。每年接待参观、实习达3000人次以上;接待爱好者近1万人次。向外提供近1000种中草药种子、种苗、数万份腊叶标本及数百种原生药样品。

在开发工作方面,主要依靠药用植物科研实力和丰富的种质资源,结合科研成果的推广,繁殖和销售药用、观赏及其他经济植物苗木。代办科研、教学需用的腊叶标本和生药样品等业务,开展以药物种植、资源和花卉栽培技术咨询。承包园林绿化工程的规划和施工管理等。

成果及未来建设

该园科研工作的总方向是进行药用植物的收集、栽培、驯化和种质资源的研究。从西南、华东、华中等地区发掘野生药物资源,为中药材的科研、生产服务。

43年来,园内对上千种常用中草药进行了野生变家种、良种选育及繁殖技术、收获加工方法等的初步研究。对入园的绝大多数种进行了生态、生境及物候期、生物学特性的观察。并结合采种、引种,分别对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省药用植物丰富的山体及地区,进行过药物资源考察。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料,为编写《全国中药材生产技术》、《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四川中草药栽培》、《四川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四川中药材栽培技术》、《常用中草药手册》等书籍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也为黄常山、益母草、天麻、半夏等野生药材的家种成功,云木香、怀山药、穿心莲等的引种成功,薏苡仁、乌头等的选种成功和乌头白绢病、湖北贝母鳞茎腐烂病、吴茱萸褐天牛等病防治成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基础资料。同时该园科研人员主研或参研的“酉阳青蒿资源调查”、“四川中草药资源普查”、“金佛山经济动植物资源调查”等科研项目,共获各级科技成果奖1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9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包括合作撰写)。参加编写《四川植物志》、《四川中药志》和《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等著作9部。

着重药用植物建园,突出为药物种植科研服务,全力保存我国传统地道药材的种质资源,集中体现四川东部丰富的药用植物种类,是该园的建园方针。

来游关社区的其他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