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西里埋村

|

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故仙乡后西里埋村

后西里埋村信息

  • 地区名称:后西里埋村
  • 长途区号:0317
  • 区划代码:130984200207
  • 邮政编码:061000
  • 车牌号码:冀J
  • 行政级别:村

冀中烈士陵园

冀中烈士陵园位于河北河间市曙光西路,1993年6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将河间市烈士陵园扩建为冀中烈士陵园。原冀中区司令员孙毅将军为冀中烈士纪念馆题写馆名。冀中区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所设的省(区)级政区单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创建的平原抗日根据地,在这片沃土上,先后有5万中华儿女为国捐躯。据不完全统计,仅县、团级以上烈士就有108名。2020年9月1日,冀中烈士陵园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冀中烈士陵园,位于河间市曙光路66号,占地40亩,是沧州市“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纪念设施重点保护单位。2020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三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予以公布。

所谓“冀中”,就是河北省的中部。抗日战争时期,在这片大地上发生了上千次的战斗、战役,八路军消灭日伪军11.7万人,我们有近30万人伤亡,这里面包括县、乡、村基层干部、区大队、小队、革命民工和群众,以及正规军5万余人为国捐躯。据不完全统计,仅县、团级以上烈士就有108名。

冀中烈士陵园位于河间市曙光西路,正门面北,大门东侧的“冀中烈士陵园”六个大字是由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题写的。正门迎面为冀中烈士陵园广场,纪念馆在广场南面。陵园南端是无名烈士墓,在纪念馆与无名烈士墓之间的中轴线上,巍然矗立着高11米花岗岩饰面的冀中革命烈士纪念碑。陵园内栽苍碧不谢的青松,高耸入云的翠柏和枝叶婆娑的杨柳。青青-的草坪,团团簇簇的花朵,把陵园装点的肃穆庄严。

冀中区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所设的省(区)级政区单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创建的平原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冀中区扩大至51个县(市),范围东滨渤海,西至平汉铁路,南界滏阳河,北接京津。

冀中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无数先烈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前赴后继,敢于斗争,不怕牺牲,谱写了一曲曲血与火的凯歌。

建在诗经陵园内的冀中革命烈士纪念馆,占地500平方米,馆内有橱窗展线65延米。从土地革命时期、八年抗战到三年解放战争,系统地展现了冀中军民为了民族的解放流血牺牲、前赴后继,英勇战斗在京南大地的伟大精神和光辉历史。馆内共载烈士英名2882人,其中抗日战争时期1884名,解放战争时期806名。冀中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就壮烈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纪念馆内有我国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为常德善司令员雕塑的大理石塑像。

常德善司令员原籍山东省峄县,家境贫苦,1929年17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跟随贺龙创建“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历任排长、连长、警卫队长、营长、团长、师参谋长等职,长期担负贺龙同志的安全保卫工作,多次在危急时刻不惜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卫贺龙同志的安全,深受贺龙同志的信任和称赞,贺龙在多种场合说过“没有常德善就没有我贺龙”。1939年1月常德善又跟随贺龙同志来到冀中抗日根据地,先后担任冀中三分区和八分区司令员。1942年6月,在粉碎日寇“大扫荡”战斗中,在肃宁县薛村一带遭到数十倍于己的日伪军重重包围,虽然指挥部队拚力厮杀,终因寡不敌众,身中27弹壮烈牺牲,惨无人道的日伪军还将他的头颅割下来,挂在河间南城楼上示众。常德善司令员牺牲时,年仅30岁。1962年8月,对爱将的牺牲痛心不已的贺龙元帅在时隔20年后,为常德善烈士撰写了碑文。

1993年6月7日,在杨成武、吕正操、罗玉川等革命前辈的深切关怀下,国家民政部下达了将1956年始建的河间市烈士陵园扩建为“冀中烈士陵园”的批复。廖汉生、孙毅、黄新廷、杨秀山、吕正操等曾在冀中战斗、工作过的革命前辈题写了园名、馆名、碑名、无名烈士墓墓名。1999年4月5日清明节冀中烈士陵园纪念馆开馆。

冀中烈士陵园座落于河间市曙光西路,东临京开路(106国道),北靠朔黄铁路和沧保高速公路,占地面积18500平方米。1993年6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将河间市烈士陵园扩建为冀中烈士陵园。原冀中区司令员孙毅将军为冀中烈士纪念馆题写馆名。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亲笔为冀中烈士纪念馆、陵园题字。是沧州市“国防教育基地”、沧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河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雄的冀中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战斗,流血牺牲,前赴后继,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和争取全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为支援战争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儿女,在冀中这片沃土,先后有5万中华儿女为国捐躯。据不完全统计,仅县、团级以上烈士就有108名。冀中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王先臣,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政委王远音、副司令员孔庆同等指挥员抗战期间以身殉国,数万革命先烈长眠冀中大地。

冀中烈士陵园正门面北,大门东侧的“冀中烈士陵园”六个大字是由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题写的。冀中烈士陵园采用仿古围墙和蘑菇石门柱,广场面积1500平方米,能容纳上千人开展活动,广场两侧栽有翠柏,南端是红白相兼石材建筑的无名烈士墓。在纪念馆与无名烈士墓之间的中轴线上,巍然矗立着高11米花岗岩饰面的冀中革命烈士纪念碑。陵园内栽苍碧不谢的青松,高耸入云的翠柏和枝叶婆娑的杨柳。青青泛绿的草坪,团团簇簇的花朵,把陵园装点的肃穆庄严。中革命烈士纪念馆占地500平方米,展厅内各种实物、照片110余件,收集翻拍著名烈士墓、碑、亭照片100多张,撰写著名烈士小传50份,制作著名烈士生平展牌50幅。扩放冀中革命斗争历史的图片111幅。核定县团级职务的烈士98名,区营级职务烈士156名,馆内竖立冀中革命烈士英名录碑10通,完成了254名区营级以上革命烈士英名的镌刻和冀中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烈士雕像的落成。灯光、音响设施齐全。园内栽培花木7000余株,铺植草坪600平方米。

自1999年4月5日纪念馆开馆以来,共接待参观瞻仰的各界人士21万多人次,其中青少年学生12万余人。曾经在冀中战斗、工作过的革命老前辈也专程从北京、天津等地前来参观瞻仰。外国友人新西兰作家瑞尔女士也来此参观瞻仰。原冀中军区创始人孟庆山之子孟通、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先后专程前来参观瞻仰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起到了褒扬烈士,教育后人的目的,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

后西里埋村的其他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