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

|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

沁水县信息

  • 地区名称:沁水县
  • 长途区号:0356
  • 区划代码:140521
  • 邮政编码:048000
  • 车牌号码:晋E
  • 行政级别:县

沁水县相邻地区

总站>沁水县首页>沁水县简介

沁水县简介

沁水县属于山西省晋城市管辖。

沁水县,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隶属于晋城市,位于中条山东北,沁河中游。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24′-36°04′,东经112°47′-115°55′。县境四周环山、东至老马岭、岳神山与高平市、泽州县为邻;西至东坞岭与翼城县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与阳城、垣曲县接壤;北至香山岭、关帝岭、宇峻山与浮山、安泽、长子县毗邻。-

沁水县下辖7镇、7乡,共有239个建制村,9个居民委员会,1378个村民小组,全县总面积2676.6平方公里,总人口205400人(2013年)。

2013年,沁水县生产总值达到167.1亿元,增长11.7%。-

沁水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女娲补天,舜耕历山的传说。70年代发掘的“下川遗址”,证明早在2.3万年到1.6万年前,沁水人的先祖们就创造了灿烂的“下川文化”。现存的河头村汉墓群、武安村战国古寨等,映证了沁水历史的遗迹。

地名由来

《水经·沁水注》:“沁水又迳沁水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是沁水县以沁水而得名。

历史沿革

沁水历史悠久,下川遗址、八里坪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旧时期晚期,人类就在此居住。下川遗址位于于沁水城西70公里的下川乡,1970年从其挖掘出土的箭镞、骨针等细石器文物。

沁水古为端氏城。

春秋属晋,战国属韩。两汉时,属河东郡端氏邑。三国始隶平阳郡。北魏属建州,端氏时废又复置,并在今城西30里另设东永安县,隶属建州泰宁郡,北齐仍属建州,端氏时改为永宁县,和端氏县同属建州安平郡。隋开皇三年属泽州,隋开皇十八年(598),泽州改称长平郡,改永宁县为沁水县,和端氏同隶长平郡。唐至元代,端氏、沁水隶泽州。元至元三年(1266),端氏县并入沁水县,属泽州,隶晋宁路。明代属泽州(直隶州),隶冀南道,清代属泽州府,民国三年改属冀宁道。

1938年3月3日,沁水县城第一次沦陷于侵华日军。1941年中条战役后,0太岳区组建太岳南进支队挺进中条地区,先后在境内开辟出沁西、士敏、沁南三块抗日根据地,分别隶属太岳第四、第二专署。1943年7月沁水(西)县撤销。1944年4月沁水全境解放。1946年5月沁南县改名为沁水县。1947年7月士敏、沁水两县合并,恢复原沁水县建制。1949年4月山西全境解放,沁水县改属翼城临时专署。

新中国成立后,沁水县先后隶属于晋东南专区(地区)。1958年10月,沁水县并入阳城县,沁水县城改为沁水城关镇。1959年10月与阳城分治,恢复沁水县建制。1950年1月至1985年5月,沁水县为晋东南地区行政公署属县。从1985年起,沁水县隶属晋城市。

2020年1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沁水县为2019年国家园林县城。

沁水县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 区划代码 行政级别 人口 面积
龙港镇 140521100 约1.49万人 239平方公里
中村镇 140521101 约1.6万人 237平方公里
郑庄镇 140521102 约1.78万人 382.7平方公里
端氏镇 140521103
嘉峰镇 140521104 约2.99万人 99.7平方公里
郑村镇 140521105 约1.45万人 85.4平方公里
柿庄镇 140521106 约1.31万人 262.7平方公里
樊村河乡 140521200
土沃乡 140521201 约7800人 152.3平方公里
张村乡 140521202 约4900人 88.6平方公里
苏庄乡 140521203 约2600人 107平方公里
胡底乡 140521204 约1.06万人 86.7平方公里
固县乡 140521205 约7800人 168平方公里
十里乡 140521206 约1.17万人 234.6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