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秀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万秀区

万秀区信息

  • 地区名称:万秀区
  • 长途区号:0774
  • 区划代码:450403
  • 邮政编码:543000
  • 车牌号码:桂D
  • 行政级别:市辖区
总站>万秀区首页>万秀区简介

万秀区简介

万秀区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管辖。

万秀区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

万秀区位于梧州市区东部,东邻广东省封开县、北接蝶山区夏郢镇和苍梧县六堡、梨埠镇,西、南临桂江、西江,与蝶山区隔江相望。西距自治区首府南宁400公里;东近香港、澳门436公里和384公里。地理位置东经110°18’-111°40’,北纬22°37’-24°18’,总面积406.92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万秀区域即为梧州城廓,是历代郡、州、府、道、县治所在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万秀区域成为云、贵、川、湘、桂与粤、港、澳等地“士商萃集之地”、“百货出入之枢”的咽喉要道、水上门户和商业中心。孙中山率师北伐时曾3次驻节该地。1925年,中国共产党在该区先后建立中共梧州支部、中共梧州地委、中共广西地委、中共广西临时省委等,领导广西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周恩来曾亲临城区指导革命工作。解放后,中共梧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武装部等机关、部队长期驻在辖区内。

经济发展

该区是梧州市内外贸易主要集中区域,各种门类的商店遍布大街小巷,饮食、娱乐服务业兴旺发达,酒楼宾馆众多,不少菜肴享誉国内外。文物胜迹有中共广西地委和特委旧址、中山纪念堂、桂江春泛、白云山、龙母庙等。50多年来,万秀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城区建设日新月异。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万秀区人民政府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生活实现小康的总目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01年,工业总产值3.3亿元,是1959年89万元的370.78倍;财政收入6905万元,是区设立财政体制当年(1988年)716.7万元的9.63倍。2002年,万秀区工业生产总值3.6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5亿元,工业增加值0.77亿元),财政收入6082万元.

建置沿革

万秀区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即为梧州城廓,是历代郡、州、府、道、县治所在地。1950年6月,市人民政府在该区设立城东、城南、城北和城中4个镇。1951年11月,设立河道办事处。1953年5月,撤镇设立第一、第二区和水上区人民政府。1955年8月,撤销城区政府,改设城中、城北、和平、大河、抚河(桂江)、下关、红楼、石鼓、南堤9个办事处。1958年9月,撤销办事处,建立城南、城北和水上3个区公所。1960年4月,又分别改称为白云、万寿和鸳江3个人民公社。1961年10月,万寿人民公社分为万寿、百花2个人民公社。11月,成立万寿、百花区公所,实行政社合一。同月,白云人民公社分为白云、石鼓2个人民公社。12月,成立白云、石鼓区公所、1962年8月,万寿、百花合并为万寿人民公社(区)。白云、石鼓合并为白云人民公社(区)。1968年9月,撤销区公所,改万寿人民公社为红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白云人民公社为东方红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鸳江人民公社为东风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2月,撤销红星、东方红和东风3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万秀、白云和鸳江3个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8月,撤销革委会,成立万秀、白云、鸳江3个区人民政府。1984年9月,撤销鸳江区,并入白云区。1990年8月,撤销白云区,并入万秀区。至此,万秀区管辖范围包括桂江东面、西江北面的全部城区。1992年,万秀区划分为城北、城中、城东、城南街道办事处4个,辖居民委员会61个.2002年8月26日,实行城区社区管理体制,成立中山、大东、云盖、石鼓、贺院、云龙、塘源、五坊、南中、阜民、冰泉、平东、平西、民主、四坊、东正、北山、桂北、百花、钱鉴、白云、华机、桂江等23个社区居委会,撤销原61个街道居委会.同年,全区人口1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76‰.当地人主要操粤语方言。2003年2月(国务院批复时间为1月),调整梧州市市辖区划,万秀区增辖苍梧县旺甫镇和郊区城东镇2镇,划出塘源社区归蝶山区管辖。全区总面积406.92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402平方公里。辖镇2个,街道办事处4个,村民委员会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2个,全区总户数46134户,总人口15.42万人。

自然环境

万秀区地处北回归线上,属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长而多雨,冬短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1.0℃。年平均日照时数1823.5小时。灾害性天气主要是雷雨大风,多出现在4-9月。万秀区坐落在桂、浔、西三江河岸,背山临水。城区建筑分布在河漫滩、河漫滩阶地、超河漫滩一级阶地、超河漫滩二级阶地和丘陵地上。城区大部分房屋建筑在河漫滩阶地上,城区工业区处超河漫滩一级阶地。

万秀区东北部的白云山,是市区内最高峰,海拔367米。流经城区的河流有桂江、浔江与西江。桂江北自苍梧县入境,流经城区境域18公里,在三角嘴与浔江汇合而称西江,流经城区境域13公里,东流入广东封开县。主汛期在每年的6-8月.据载最高水位为 27.07米(1915年7月10日),最低水位1.90米(1902年4月1日).汛期最早是1906年4月23日,洪峰21.64米,最迟为1907年10月10日,水位16.01米.

工业发展

万秀区工业历史悠久,西汉时期,盛产陶瓷.宋元两代,出现个体缝纫店和铸铁、铸铜手工业作坊,今钱鉴便是北宋时期梧州元丰(1071-1085年)铸钱作坊之地。明清期间,纺织、印染、鞋帽、皮革及皮革制品等行业已十分流行。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辖区桂江东岸开设有福安、天和等造船、修船企业。其时,城区蛇酒、酱油、腊味、冰泉豆浆、霉豆腐渣等特色食品颇具风味。民国4年(1915年),商人余瑞初等成立电力公司,设厂于桂林路龙母庙左侧山拗处。

解放后,50年代初,万秀区工业主要是街道工业,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组织街道失业人员成立生产加工组,开展生产自救,生产一些日用品及一些小型的农具。1953年后,街道工业经过工商改造和走合作化的变革,逐步实现了由小规模生产向大规模社会化生产的转变。1958年,在开展全民办工业的群众运动中,自筹资金7000元办起街道工业厂15家,有职工541人,坚持“六主”(以本身积累为主、以现有条件为主、以综合利用为主、以现有技术为主、以自制设备为主、以小型为主)“四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为农业服务、为人民生活需要服务、为外贸出口服务)方针发展生产。1959年,工业总产值89万元,到1965年,城区有工厂企业36家,职工1790人。工业总产值711万元。包括金属品制造、建材、纺织、缝纫、木材、文教用品、化学、玻璃、食品等工业9大类600多种产品。

1970年8月,城区有30家工厂划给市管理,只剩下街道自办生产组,当年工业总产值135万元,不及1969年的1/6。1971年以后,城区重新开办工厂企业,街道工业逐步恢复生机。1976年,城区工业生产总值808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区经济工作发展迅速.1992年,工业总产值l.002亿元,名列广西各城区第二名。1993年,工业总产值2.004亿元,财政收入3320万元,区属企业实现税利1513万元.城区工业总产值净增1亿元,占全市当年净增的10%。至2001年,城区工业发展初具规模,有工业企业98家(其中规模以上6家,规模以下92家),工业总产值(不变价)3.36亿元,比1978年增加35.90倍。门类有机械、电器、食品、铸造、化工、印刷等。开发有五里冲工业区、钱鉴工业小区、旺步工业区、鲤鱼冲工业区和东出口工业走廊。主要产品有汽车发电机、食品、保健品、厨具、锅炉、保险柜、弹簧、复合肥、家具、减肥皂、洗发露等多种系列产品。2002年,工业生产总值3.64亿元。

辖区内坐落的重点企业:造船企业有广西桂江造船厂和梧州华南船舶机械厂,食品企业有全国第一家梧州蛋白肠衣厂和全国最大的豆浆晶生产企业梧州市冰泉食品工业公司,建材业有梧州市五一塑料厂等大中型企业。

对外贸易

三国时期,辖区内便有对外贸易,主要进出口商品是金银翡翠、奇物异果。唐宋以后,陶瓷、食盐、谷米、布匹、生丝和茶叶为主要出口商品。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辖区域成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商品贸易集散地。其时,出口大宗商品主要有谷米、柴炭、桐油、生丝、中药材、牲口等农副土特产品;进口商品主要有棉纱、布匹、五金机电产品。火柴、西药、煤油和染料等。自清光绪三十年至民国17年(1905-1928年),梧州海关最低年收入白银32万两,最高74万两.其出口总值占广西的80%。广西财政收入70%以上来自梧州。随后,受日本军队入侵和国民党发动内战影响,城区贸易市场一度窒息,至1949年,出口商行仅剩百余家。

解放后,城区境内对外贸易日益兴旺,先后成立11家专业进出口公司和2家对外运输公司,经营进出口的主要商品有400多个品种,2000多个商品,与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从1950-2001年的52年间,出口总值占同期广西出口创汇总额近1/4。

万秀区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 区划代码 行政级别 人口 面积
角嘴街道 450403005 街道
东兴街道 450403006 街道
富民街道 450403007 街道 约5.42万人 2平方公里
城南街道 450403008 街道
城北街道 450403009 街道
城东镇 450403101 约4.34万人 204.47平方公里
龙湖镇 450403103
夏郢镇 450403104 约4.6万人 227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