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集区

|

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

杜集区信息

  • 地区名称:杜集区
  • 长途区号:0561
  • 区划代码:340602
  • 邮政编码:235000
  • 车牌号码:皖F
  • 行政级别:市辖区

杜集区相邻地区

临涣城址

临涣古城建于汉代,早在秦汉时临涣镇已成为集市,隋唐时期成为贸易中心,店铺和商贩分布在城内长达数里、纵横交错的8条街上,成为苏、豫、皖贸易交往的重要商埠。临涣现存有文昌宫、城隍庙、蹇叔墓、传统老街、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景点。南临浍河,北、东、西3面是平原。古城平面呈方形,东西长1409米,南北宽约1400米,周长5606米,总面积195万平方米,是安徽省目前已知占地规模最大的先秦古城址。

所在地/隶属: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

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第六批(战国)

简介

临涣历史悠久,文化遗存较多,现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古建筑有位于城东墙内侧的山西会馆、临涣十八庙之一的香山庙、位于临涣古城中部的城隍庙。古城呈正方形,总边长1300米,残高约7米。城址上出土许多汉代布纹、云纹瓦片、瓦当等文物。

历史依据

据清光绪年间碑刻记载:“临涣,宿之名地也,汉置县为铚城,李唐改为临涣。

郦道元《水经注》“淮水”记载:“汉(涣)水又东南迳费亭南……涣水又东迳铚县故城南,昔吴广之起兵也,使葛婴下之……涣水又东迳蕲县故城南。”说明汉代铚县位置是在费亭之南、蕲县之西,正与今临涣吻合,证明今临涣镇的古城就是汉代的铚县故城。

《梁书·武帝纪》记载:北伐魏之铚城,置临涣郡,是为临涣始名。到北齐时,改郡为县。”

《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黄歇向秦昭王上书“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而攻留、方舆、铚、胡陵、砀、萧、相,故宋必尽。”可见铚邑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当时属于宋国所有,战国时属楚国,秦在铚邑置县,隶属于泗水郡,成为当地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许慎《说文解字》释铚是:“铚,获禾短镰也”,铚县临近浍水,控扼浍滨,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史记·陈涉世家》的这段记载,再现了铚县在秦代历史上的地位。如果从春秋铚邑起算,到元代废县,铚城在地方政权建置史上存在的时间长约二千年。

建筑特征

临涣古城遗址的形制特点与出土历代文物的特征,与古代文献关于铚城的时代相当吻合。四周城垣基本完整,城垣系用夯土筑成,从剖面看,夯土层较薄,每层10厘米,夯窝密布,窝径11厘米,间距1厘米,坚硬牢固。城垣残高5—15米不等,耸峙在浍水北岸。城垣系多次建筑,在城垣的最低部,沟槽直接挖入黄色生土层中,然后用黄土加砂礓层层夯实。这类城垣基宽20—25米,高5—8米。第二次大规模的建筑是在汉代。城垣在原有基础上拓宽10—15米,新增高5—7米,采用黄土和黑土夯筑,其中包含战国至秦汉的零星陶片。古城垣宽35—50米,顶宽5—8米,残高5—15米的规模,仍是今人叹为观止的巨大土方工程。在城垣顶端,还残存一些高大的土墩,可能是当时马面和瞭望的敌楼。北城垣上有9处高台,台距100米,长35—50米,宽15—30米,高出城垣5米。这种设施,很可能是汉代或较晚的北魏临涣郡时的产物。古城有4门,分别在城垣的四边中段,现存的门径宽10—20米。城外有防御性的护城河。除南面系利用天然河道外,其余三面均为人工开挖的城河,总长达4.2公里,宽10米多,深4米,部分河道已被淤塞。

文物遗存

古城内外还出土有数量众多的历代文物,城内地表遍布周、秦、汉、唐各朝的陶器残片,砖、瓦遗物。其中常见有新石器时代的鼎足;春秋时期的鬲足、绳纹陶罐;秦汉的云纹瓦当,弦纹、方格纹与绳纹板瓦、筒瓦;隋唐时的莲花纹瓦当、青瓷、白釉瓷片等,这些遗物对于研究了解古代临涣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位置境域

临涣城址位于濉溪县西南35公里的临涣镇周围,南临浍河(古名涣水),北、东、西3面是平原。古城平面呈方形,东西长1409米,南北宽约1400米,周长5606米,总面积195万平方米,是安徽省已知占地规模最大的先秦古城址。

古镇茶香

饮茶在临涣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临涣是江淮地区闻名遐迩的茶镇,人们仍生活在慢节奏中,不大的小镇沿街布满茶馆,茶馆里坐满品茶的清客,一杆旱烟、一壶棒棒茶,悠然自得。

最晚在两晋时期,小镇就出现了茶摊,城中回龙泉、珍珠泉、龙须泉、饮马泉四大古泉的泉水清甜,佐以茶香,使人回味无穷。在繁荣的唐代,临涣水路运输便利,商业交往发达,为满足过往商贾的需要,临涣人做起了开茶馆的生意。宋、元时,以卖茶为业的茶馆,在临涣非常普遍。据清代《宿州志》记载,在宋代,临涣的回龙水茶还被商人带往汴梁等繁华都市,作为礼物赠送亲朋。在明清时期,临涣茶更是远近闻名,茶馆的经营规模、社会功能与影响也越来越大。清末,临涣茶馆不但散布全镇,成为一道风景,而且成为临涣人生活的必须品。

喝茶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古城老巷,老屋熟客,低桌矮凳,土灶粗陶,茶馆居家而设,茶客悠然自乐。在浓酽的茶香中,茶客们或听书,或下棋,或打牌,或讲故事,或说笑。置身其中,你才会觉得,只有在临涣茶馆,才能真正体会到茶趣;只有在临涣茶馆,你才有笑谈古今多少事的旷达闲适;只有在临涣茶馆,你才能懂得临涣的古色古香。你会感到,那种茶香中的淳朴、那种茶香中的本真、那种茶香中的乡俗文化,比茶更醇、更浓、更香。

临涣名人

著名的政治家骞叔,“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东晋著名的军事家、音乐家桓伊以及东晋三戴(戴逵、戴勃、戴颙),西晋嵇含,金代二武(武祯、武亢)等。近代早期革命家朱务平、徐凤笑、刘之芜也出生在这里。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其先祖姓奚,因避难由会稽上虞迁至临涣。临涣有山,名为嵇山,嵇康因为怕招引灾难,故以嵇山为姓。嵇康曾经当过中散大夫,人称嵇中散。嵇康聪慧博学,多才多艺,因“非汤武而薄周礼”,不满司马昭集团的统治,遭钟会陷害,被司马昭杀害。临刑前飘然弹奏琴曲《广陵散》,曲终长叹曰:“广陵散于今绝矣!”遂慷慨就义。太学生3000人长跪恸哭震天。

戴逵,字安道,著名雕塑家和画家。南齐谢赫赞其雕刻云:“情韵绵密,风趣巧发。”戴逵不慕名利。孝武帝时,屡征不就。其一身傲骨成为后代文士人杰的楷模。

荣誉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集区的其他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