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

|

青海省

青海省信息

  • 地区名称:青海省
  • 长途区号:0971
  • 区划代码:630000
  • 邮政编码:810000-817200
  • 车牌号码:青A-青H
  • 行政级别:省
总站>青海省首页>旅游景点>青海金银滩景区

青海金银滩景区

金银滩草原,位于青海省 海晏县境内。它的西部同宝山与青海湖相临,北、东部是高山峻岭环绕,南部与海晏县三角城接壤。金银滩草原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青海省海晏县境内。东距省会西宁100公里、南距青海湖28公里,占地570平方公里。西部与宝山和青海湖相临,北、东部是高山峻岭环绕,南部与海晏县三角城接壤,方圆1100平方公里,有麻皮河和哈利津河贯穿。 藏民兄弟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热土地上,有30多万支牛羊在这里生息,是典型的牧区。

门票参考:80元

所在地/隶属: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西海镇

适宜季节:夏季

建议游玩时间:2~3小时

旅游景区级别:2007年(4A)

主要景点

藏家风情苑

金银滩草原藏家风情园位于中国最美丽的五大湖之首的青海湖东北侧,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西海镇西侧的金银滩草原上,距青海省会西宁90公里,是世界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诞生地。

为提升和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打造金银滩草原旅游品牌,由海北州政府投资建设的集住宿、餐饮、娱乐、文化交流、休闲、度假、避暑、会务、体育竞技表演为一体的三星级账房城——金银滩草原藏家风情苑,占地面积470亩,帐房建筑总面积6116平方米,单体帐房面积16.5~107平方米,总计172顶帐房,共有床位144张,最大日接待能力为2272人。

项目总投资5000多万元,于2006年7月全面建成。固定式民族账房100余座,日接待能力为2200人(次),并设计建有主题大门,游客服务中心、商务会展中心、演艺厅、栈道、雕塑群、射箭场、溜马场等。

王洛宾音乐艺术馆

1939年,王洛宾来到青海,在青海西宁昆仑中学任教。无垠的戈壁、高耸的雪山、辽阔的草原、湛蓝的 湖水、成群的牛羊、孤独的牧人,激发了王洛宾无限的情感与创作激情。1940年春天,王洛宾随电影导演郑君里在青海金银滩草原拍摄《民族万岁》时,创作了不朽之作《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让中国人如痴如醉,也让西部民歌走向了世界。世界著名歌唱家罗伯逊,将这首歌曲作为自己的保留曲目,唱遍了世界各地。享誉全球的巴黎音乐学院将这首歌编入了该院的音乐教材。

王洛宾生前搜集、整理的1000多首经典音乐作品,有50多首作品是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金银滩草原完成的。 为了缅怀伟大的民族音乐艺术家将西部文化发扬光大,2009年,海北州人民政府在金银滩草原兴建王洛宾音乐艺术馆。

王洛宾音乐艺术馆,就在紧挨藏家风情苑的东面。王洛宾生前搜集、整理了1000多首经典音乐作品,其中有50多首作品是在金银滩草原完成的。为纪念这位杰出的民族音乐家,海北州政府建设了王洛宾音乐艺术馆。该馆于2009年6月30日开馆,集中陈列了大量的照片、实物及近百件未经面世的歌曲、歌剧手稿,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集中体现王洛宾音乐文化和西部音乐艺术的纪念馆。

金银滩大草原,还是建国初期中国国产故事影片《金银滩》的拍摄现场。

原子城

总述

金银滩,也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原子城、原子城纪念碑、原子城纪念馆、爆轰试验场均在此。广阔无垠的大草原。青翠欲滴的草,绵绵不尽的羊,慑魂牵肠的牧歌在遥远的牦牛群峰上生生息息。

五十年代中期,霸权主义的核讹诈日益加剧,面对核工业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军事抗衡、贸易竞争、技术较量的敏感领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作出了建立中国核工业的战略决策。高寒边远的金银滩便沉重地走进了历史的铁幕。

时为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很快就主持中央会议组织批准了筹建报告,确定核武器研制基地为02工程,代号为X X Z 或二二一厂,对外称青海矿区。占地面积570平方公里( 初建1167平方公里) 四周环山,高寒缺氧,平均海拔3300米左右。3 个月后,来自中国各部队的第一批2000多转业干部和战士,冒风寒,顶酷暑,先期到达这里,匆匆拉开了中国核工业的序幕。

浓缩铀

1964年4月14日,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不负众望,发愤图强,终于在金银滩突破了原子弹的奥秘,在二二一基地生产出了第一批浓缩铀,并加工出了第一套核部件。6 月6 日,这又是一个纪念日,在几千次小型试验和八次大型试验的基础上,在二二一基地靶场进行了最后一次全弹轰爆试验。这次试验,除了核部件不是核材料以外,全部是核爆炸所用实物。为与实弹“热试验”相对应,这次试验称为“冷试验”。由九院院长李觉将军组织的这次试验,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取得圆满成功。在现场观察的刘西尧、朱光亚、王淦昌、彭恒武、郭永怀、邓稼先等领导和科学家,奔出暗室,在绿茵的草地上跳了起来,总指挥张爱萍将军给大家赋诗一首:“祁连雪峰矗入云,草原儿女多奇能,修道炼丹沥肝胆,应时而出惊世闻。”1964 年深秋季节,草原已经泛黄,凛冽的寒风一阵紧似一阵。一列国家元首级警卫的核弹专列从二二一厂的一个小站,在极其严密的警力防护和夜幕的掩护下徐徐起动,将奔赴千里之外的罗布泊试验场。

原子城纪念馆

纪念馆建筑面积9615平方米,总体布局由入口纪念墙、多功能影视厅、游客服务中心、主展厅等四大部分组成。纪念馆以翔实的文字资料、历史图片、实物展示,通过部分场景复原的手法,形象而真实地再现了基地工作者的工作、生产、生活情景和原子城基地建设以来那段充满艰难、快乐、希望而又光荣的历史,以及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所孕育诞生的“两弹”精神。

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罗布泊上空出现耀眼的巨大火光,随后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原子弹爆炸成功了,然而二二一厂基地的功勋们没有抽出太多的时间庆祝,而是又紧张地投入到了氢弹理论研究。1966年3月30日,邓小平受毛泽东“氢弹也要快”的指示,在副总理薄一波和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的陪同下,从北京匆匆赶到了青海二二一厂。他在几个车间和科研单位视察完后,欣然命笔:“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要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要做到。”当时,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科学家们,又把关注的眼光汇集到了二二一厂研制基地。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爆炸成功,震惊世界的蘑菇云异常眩目耀眼。20年后的“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青年科技奖”颁奖前,邓老的妻子许鹿希教授致函:“一个人靠脊梁才能直立,一个国家靠铁脊梁才能挺立。”这个“铁脊梁”便是从金银滩上,邓老们为之付出许多艰辛的蘑菇云吧!

退役了,丰碑立在纯净的草原深处。当你从西宁向北驱车100公里,进入当年的军事神秘禁区金银滩草原时,第一帘映入视野的,便是“两弹”研制成功的大型花岗岩纪念碑。整个碑高16.15米,象征着1964年10月16日15时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碑端为不锈钢圆球,昭示着中国人民终于圆了原子弹和氢弹合二为一的梦。碑文镌刻着该基地在研制“两弹”中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和中国的核立场,总共600个字。纪念碑左右两边分别是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时的烟云浮雕,以及爆炸成功的时间,正面为张爱萍将军题写的碑名“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爆轰试验场

爆轰试验场,是指中国原子城爆轰试验场,位于青海省海晏县西海镇,是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爆轰试验场是专门用于爆轰试验的场所,由于试验的目的和规模不同,试验场由6个整体浇筑的钢筋混泥土机械室、炸药或武器存放室、观测室、钢板试验墙、土质防护坡、砂坑等构筑物组成的试验工号以及1个天然临时试验靶场、2个试验废物掩埋坑等三部分构成。1964年6月6号,青海金银滩221基地进行了全球爆轰实验。

基地退役

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全面退役,该基地已移交当地政府安排利用。再一次表明了中国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原则立场。其实,早在1987年的6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央军委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撤销二二一厂的40号文件。当时的国防部长张爱萍,在对国防科工委和核工业部的指示和给胡耀邦总书记的报告中提出:“二二一厂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与生产中,在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作出了特大贡献,在发展中国核武器方面,作出了历史的功勋,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不能不根据新情况,采取新对策。”国家在该基地先后投资4.5亿元,完成了科研和主生产、辅助生产、生活服务三个配套系统,集科学性、技术性、安全性、保密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突然一纸通知要下马,当时首先透露消息的万名基地干部职工怎么也想不通,以泪相抹,痛苦而婉惜地传播这一条消息,谁也舍不得离开为之奋斗过和生活过的金银滩草原。 为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作出了重大牺牲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各族人民,兴高采烈地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金银滩草原。

交通信息

班车:从西宁市长途客运站乘汽车到海晏县约2小时,票价15元/人,每小时都有班车,交通十分方便。

出租车:青海省海晏县起步价6元。

青海省的其他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