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

|

山西省

山西省信息

  • 地区名称:山西省
  • 长途区号:0349-0359
  • 区划代码:140000
  • 邮政编码:030000-048000
  • 车牌号码:晋A—晋M
  • 行政级别:省

天镇慈云寺

慈云寺,是一座位于天镇县的寺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关北巨刹”。初建于唐代,原名法华寺。明宣德年间改名为慈云寺。见到的慈云寺全貌,正是明初宣德年间保留下来的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

天镇县城清泉环绕,寺庙林立,为四方游客汇集之地,县城之东有盘山古寺,大石峭立,参差有致,岩畔有古松、石洞、洞内有佛造像数十尊,山半有刹,庙宇数十间,峰回林簇,水声潺潺,为边外绝胜之地。可惜,众多的寺庙大多数毁于文革期间,现存下来唯城内西街的慈云寺。

慈云寺始建于唐代,宋元明清各代均有维护,寺院坐北朝南,占地6000平米,有三进院落,主要建筑为山门、金刚殿、钟鼓楼、大雄宝殿、毗卢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各种配殿等。整个建筑群布局完整、左右对称,合理紧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设计巧妙,宏伟壮观,堪称寺庙建构的杰作。

古寺钟鼓楼圆形设计,圆攒尖顶风格;毗卢殿内两座木质壁藏楼阁,明代木作的精品;建筑严谨,斗拱华丽精致,琉璃饰件绚丽多彩;主殿次殿,殿内殿外,壁画生动,清晰可辨;门洞砖雕小巧规整----,慈云寺国内寺院的经典作品。

关于古寺还有如此故事。据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仓忙西逃,经河北怀安,路经天镇,曾留宿慈云寺,分住在毗卢殿东西厢房,后事态平息返京后慈禧、光绪帝分别题匾词为“山河闲气”“英灵万古”。古寺与人文、历史与宗教、神秘与古香,偏关边城敕建慈云寺很值得一看。

寺座北向由,由北长一百四十多米,东西宽四十个米,全部面积五千六百平方米,全寺三进三出,以金刚殿、大雄宝殿、释迦殿、毗卢殿为主体呈三重院落,东西配殿有观音殿、地藏殿,斋堂、禅堂,方丈寮、法师寮,整个建筑规模宏敞,布局严谨,由低到高,由简而繁,主次分明。

山门金刚殿临街而座,檐下有“敕赐慈云寺”匾额一块,殿内原塑有金刚、密迹坐像,高约四米余,形态毕真。与金刚殿隔街相对,有一五龙戏珠大照壁,高约六米,长达十米,而由青砖雕成,工艺精巧,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可借已拆毁。进入第一座院落,正面为大雄宝殿,内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塑像,大殿四周的拱眼壁上有五缤彩纷的各种花卉和五色龙。殿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造型奇特的草帽状园形楼阁,即称钟鼓楼,为元代所建。各高十余米,圆形重檐尖顶,八根木柱环绕支撑上下两层,从上到下,通体圆形,其形制在我国北方现存的古建筑群中是极为罕见的。它巧妙地吸收了辽、金、元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汉文化和谐地揉合在一起,既有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又有汉族的飞檐突脊,形成了慈云寺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钟楼上还珍藏着铸于明宣德七年的大铁钟,距今五百余载,重约八百余斤,钟声可达数十里之外。穿过大雄宝殿,进入第二座院落,正殿释迦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欧山顶建筑,殿内原塑有释迦牟尼,乐师、阿弥陀佛、迦叶、阿难、释迦佛、观音菩萨塑像。遗憾的是,这些塑像今已荡然无存,只空空殿堂耸立。唯一幸存下来的是墙上的壁画,整个画面有一百多平方米,画的是二四诸天佛、云龙八部的形象,其线条自然畅,着色绚丽,笔法细腻入微,造涂栩栩女生,为明代绘画。

过释迦殿两侧的月亮门,便是全寺的高峰,主殿毗庐殿傲然挺立在四尺多高的平台上,面阔五间,二十三点五米宽,进深十一米,高十五米,挑檐为五跳斗拱(八铺作)四周飞檐起翘,直插天际,正中葫芦宝瓶上大鹏展翅,给人以雄伟壮观之感。这座大殿经历了清代六次地震的考验,至今安然无恙,甚至没有出现倾斜,这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工匠的神功伟力。毗庐殿内有五尊金身大佛,两侧建有木雕藏经阁,雕作精巧。藏有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全书。乾隆十九年,和硕庄亲王奏请颁发经书给僧成宽。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获准,从京请到一套完整的三藏经书,是乾隆刻本的经藏、律藏、论藏,计八千八百余册(现移存于大同下华严寺)。

明清时期慈云寺香火旺盛,香客如织,晨钟暮鼓,学佛者云集而来。据载,寺院拥有庙地四十多顷,长住寺院的大僧四十余人,主持和尚来自全国各地。寺内设有大的成坛道光二十二年,僧静山,成丰十年聚皆传戒于此。最后一次传戒是民国三十一年僧悉知主持,受戒者452人,可见慈云寺当年的盛况。

慈云寺整个建筑规模宏伟,结构精巧,四座大殿屋脊全部是精致的砖雕或琉璃浮雕,寺内共有大型雕塑佛像六十余尊,各种铜铸佛像四百八十余尊,加上壁画,彩绘荟萃在一起,是一座富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典艺术宝库,是塞外古城文明历史的见证。

山西省的其他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