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

|

辽宁省

辽宁省信息

  • 地区名称:辽宁省
  • 长途区号:024、0411-0429
  • 区划代码:210000
  • 邮政编码:110000-125000
  • 车牌号码:辽A—辽P
  • 行政级别:省
总站>辽宁省首页>地方特产>草河口红松籽

草河口红松籽

草河口红松籽,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草河口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0年12月0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草河口红松籽”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红松是名贵树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生红松种子被称为“长在树上的人参”,又被称为“东北第四宝”。草河口红松籽仁富含人体所需的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还含有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B1、B2等多种维生素及胡萝卜素等。其中以维生素E的含量为最大。

红松籽仁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内含丰富的维生素以及人体必需的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同时还具有其他植物中所没有的皮诺敛酸,具有抑制花粉症、降血糖和消除疲劳之功效。.‍ 辽宁本溪草河口境内人工培育红松林的历史悠久。早在3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日本落叶松,人工培育长白落叶松和红松。1931年春,在草河口西沟的荒沟栽植松苗2.2公顷。本溪解放后,于1949年春又栽植红松苗7公顷,使这片红松林成为全国第一个较大的人工红松林。“草河口红松籽”得益于这一独特的自然优势,也成为闻名的绿色食品。

产地范围

草河口红松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草河口镇茳草村、草河口村、云盘村、祁家堡村、正沟村所辖行政区域。

草河口红松籽历史:

本溪县草河口境内人工培育红松林的历史悠久。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日本落叶松,人工培育长白落叶松和红松。1931年春,在草河口西沟的荒沟栽植松苗2.2公顷。本溪解放后,于1949年春又栽植红松苗7公顷,使这片红松林成为全国第一个较大的人工红松林。

技术要求

(一)种源

新植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

(二)立地条件

保护产地范围内海拔≤750m,坡度≤30°,土壤类型为山地棕色森林土,土层厚度≥20cm,土壤质地为壤土,土壤pH值5.5至6.5。

(三)栽培管理

1. 种子选择:用本保护产地范围内的种子园或优良林分种子及接穗进行繁殖。

2. 育苗:种子繁殖或嫁接繁殖。

3. 管理技术

(1)嫁接繁殖

①造林成活率:利用嫁接苗造林当年成活率98%,第3年保存率95%。利用实生苗山上定植砧木当年成活率98%,保存率95%,定植2年至5年后开始嫁接,2年后接穗保存率达到90%以上。

②修剪:嫁接成活后的幼树每年在树液流动前修剪一次,剪掉生长旺盛的砧木侧枝。修剪工作持续3年至5年,直至接穗形成4轮以上的树冠为止。

③幼林抚育:栽植后5年内每年抚育2次,割除杂草及灌木。第一次穴状抚育,割穴直径1m,第二次全面抚育。造林后第2年扩穴,穴径1m至1.5m。

④修枝:在冬季或早春树木生长停止季节用锯及时修掉枯死枝和半枯死枝。

⑤截顶:当林木树高达到6m至8m ,在树冠上数第4层轮生上10cm处截掉主梢,保留3至5个匀称健壮的侧枝作为未来的主枝,以后不进行第二次截顶。

⑥成林密度:250株至278株/hm。

(2)种子繁殖

①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造林当年成活率≥90%,第3年保存率≥85%。

②幼林抚育:割草、割灌抚育从当年开始,连续5年,第1年、2年、3年每年2次,以后每年1次。

③修枝:幼林郁闭后,当树冠下部出现2轮至3轮枯死枝或濒死枝时,即开始修枝,间隔期4年至5年;修枝在树液停止流动期间进行,每次修枝可修掉2轮至3轮活枝,最后修枝的树干高度≥8m。

④成林密度:300株至350株/hm。

(四)采收及采后处理

1. 采收:在9月中下旬球果变为黄色后开始采收。

2. 采后处理:采收后10天内干燥,自然干燥时,球果堆放厚度≤20cm,干燥至部分鳞片开裂后脱粒。

3. 贮藏:在自然条件下,贮藏期≤240天,在冷藏条件下贮藏期≤540天。

质量标准

1. 感官特色:外皮颜色为棕褐色、黄红色,籽仁饱满。

2. 理化指标:单粒长≥15mm ,单粒宽≥9mm,含水量≤10%, 粗蛋白≥13%, 粗脂肪≥61%, 氨基酸总量 ≥132 mg/g。千粒重≥550g。

3.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辽宁省的其他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