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

|

辽宁省

辽宁省信息

  • 地区名称:辽宁省
  • 长途区号:024、0411-0429
  • 区划代码:210000
  • 邮政编码:110000-125000
  • 车牌号码:辽A—辽P
  • 行政级别:省
总站>辽宁省首页>地方特产>抚顺单片黑木耳

抚顺单片黑木耳

抚顺单片黑木耳,产地位于抚顺县。抚顺单片黑木耳形似“碗”状,背面绒毛短而少,暗灰色,耳面黑褐色,平滑有光感,色鲜、肉厚、单鲜耳小,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一种特殊的植物胶质,能促进胃肠蠕动,降低食物脂肪,阻止血液中胆固醇沉积,对冠心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被营养学家誉为和“素中之王”。抚顺县位于辽宁东部山区,长白山系龙岗山脉,森林覆盖率达到69.1%,年降水量900—1000毫米。 优越的地理条件、适宜的气候为食用菌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抚顺县海浪乡、石文镇、峡河乡、救兵乡、上马乡、后安镇、马圈子乡和汤图满族乡共8个乡镇95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23°42'58″-124°27'01″,北纬41°26'49″-- 41°55'46″。生产面积6000亩。2011年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为抚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抚顺单片黑木耳形似“碗”状,背面绒毛短而少,暗灰色,耳面黑褐色,平滑有光感,色鲜、肉厚(耳片厚1.7mm左右)、单鲜耳小(直径一般为45mm左右),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一种特殊的植物胶质,能促进胃肠蠕动,降低食物脂肪,阻止血液中胆固醇沉积,对冠心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被营养学家誉为和“素中之王”。

据县志记载,20世纪70年代,以抚顺县后安、上马、救兵、马圈子、峡河等乡镇为基础,开启了人工栽培黑木耳的先河,利用森林砍伐的硬杂木段,春季凿孔接菌,经发菌后可出耳三年,农民取得了较好的收入。2013年单片黑木耳生产总量达到6000万袋,鲜品产量达到4.5万吨,产值实现1.8亿元。抚顺县已成为辽宁省最大的单片黑木耳生产基地,目前有30多家专业合作社从事生产,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在辽宁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名优产品展销会上被评为“最受欢迎农产品”。近年来,抚顺县非常重视黑木耳产业的发展,并确定把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作为农业发展的“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来抓。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抚顺单片黑木耳形似“碗”状,背面绒毛短而少,暗灰色;耳面黑褐色,平滑有光感;色鲜、肉厚(耳片厚1.7mm左右)、单鲜耳小(直径一般为45mm左右)。

(2)内在品质指标:抚顺单片黑木耳弹性好,口感润滑。内在养份与检验数据相近。即每百克单片黑木耳含蛋白质13.9克,脂肪0.7克,碳水化合物57.8克,粗纤维3.19%,钙710毫克,铁657毫克左右。

(3)安全要求:抚顺黑木耳生产过程执行《无公害食品 黑木耳》NY5098-2002标准。

地域范围

抚顺单片黑木耳产于抚顺县后安镇、石文镇、救兵乡、峡河乡、马圈子乡、汤图乡、海浪乡和上马乡8个乡镇。地处辽宁省东部,地处东经123。42'58″-124。27'01″,北纬41。26'49″-41。55'46″。地域南接本溪,北靠抚顺市区,东部与新宾、清原毗邻,西部与沈阳接壤,区域总面积16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6万亩。2010年抚顺单片黑木耳生产栽培面积达9800万袋(1万亩),产量3800吨(干品),成为辽宁省最大的单片黑木耳生产基地;2011年抚顺单片黑木耳计划栽培面积1.5亿袋(1.5万亩),产量5700吨;“十二五”末期,抚顺县计划发展抚顺单片黑木耳3亿袋(3万亩),产量1.14万吨。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情况 境内土壤4类、6个亚属、18个土属、40个土种,以棕壤土为主。棕壤土面积占总土地面积89.83%,草甸土、水稻土次之,泥炭土再次之,可谓肥田沃土。

(2)水文情况 抚顺县内有浑河,太子河两大水系。浑河贯穿东西,社河、东洲河注入浑河;马圈子河、海浪河婉转西南流入太子河。县属中、小型水库19座,总库容0.6亿立方米,大、小河流43条,河道总长度364公里,年径流量为3.96亿立方米。

(3)林业情况 抚顺县林业用地面积17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并且大多为阔叶植被,是全省九大重点林业县之一。

(4)气候情况 抚顺县属暖温带大陆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干多风,夏热多雨,秋凉气爽,冬寒漫长,年平照时数2515小时,降水量由西向东逐渐增多其变化范围是800-100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52天,年际温差和地域温差较大,土壤结冻期为5个月,平均冻土最深为143厘米。

(5)地貌特征 抚顺县境内山峦起伏,群峰叠嶂,系长白山老龙岗之余脉,主峰129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4座,石棚山为最高峰,海拔1131米,与之毗邻的三块石山海拔1082米。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由山地、丘陵构成的新月形地貌。

(6)人文历史因素 抚顺县森林密布,野生食用菌种类很多,野生黑木耳产品是当地历史上皇家独享食品。现在人们通过采拮野生木耳晾干后,成为秋冬季节饮食的佳品,招待客人的美食。 据县志记载,20世纪70年代,以抚顺县后安、上马、救兵、马圈子、峡河等乡镇为基础,开启了人工栽培黑木耳的先河,利用森林砍伐的硬杂木段,春季凿孔接菌,经发菌后可出耳三年,农民取得较好的收入。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 抚顺单片黑木耳生产基地位于全县8个乡镇,产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T/T391—2000)的要求。

(2)品种、原料选择与特定要求 品种选择适合当地栽培的具有出单耳特性的优良品种菌株:丰收2号、黑29、黑88、延2、阜原1号、黑7号等;原料选择抚顺地区硬杂木粉碎后的木屑;麦麸选择大片、新鲜、无杂质纯质材料,石膏选择优质食用菌专用产品原料,豆粉,玉米面粉从当地加工。 所有原料要求符合NY5098-2002标准,按NY528-2002《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生产1、2、3级种。

(3)生产过程管理 抚顺单片黑木耳生产执行《抚顺单片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为了保证抚顺单片黑木耳的品质特性,主要采用以下主要技术环节:①木屑选用休眠期砍伐的柞木、桦木等硬杂木木屑,以10年生,胸径10cm为佳。②栽培袋为165至170 mm×330 mm规格的低压乙烯或聚丙烯折角袋。采用立式装袋机装袋,装袋高度为18至22 cm。③一般采用常压灭菌罩或锅炉充气灭菌,罩内温度达到100℃时,要保持10小时以上。④灭菌后的料袋放在清洁干燥的室内,采用紫外线灯和菇宝同时灭菌,冷却到30℃以下用于接种。菌种选择适合当地栽培的具有优质品质的菌种进行栽培,接种操作严格,提高菌袋成品率。⑤培养室要具备增温、保温、通风和遮光功能,要干燥发菌,发现污染的菌袋要及时清除。⑥春季室外白天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开始划口摆袋。扎小“V”型或三棱型孔,孔直径0.6cm,深度1-1.5cm。每袋扎孔80—120个为宜。⑦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方法防治病虫草害。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规定 当耳片全部展开,长至8分成熟,孢子未弹射时采收。采收要根据气象资料,选择晴天采收,剪去根蒂,清除杂质。 

(5)生产记录要求 抚顺单片黑木耳生产的全过程,要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必须准确、清晰、工整、完全。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辽宁省的其他特产